)
来源:哔哩哔哩
“以十三龄之弱女,独能奋身而出,突围求援,如此奇女子,求诸古今史乘中,得未曾有。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大家比较熟知的女将军,可能有宋朝梁红玉,有明朝秦良玉,可大家却很少知道晋朝也有一位女将军,她仅仅只十三岁,就因救援被困的父亲而一战成名了,大家肯定会问她是谁?
这个只有十三岁的女孩,她叫荀灌。大家又要问荀灌是谁啊?相比于她,大家可能更加了解她的天祖父荀彧,那就是被誉为曹操手下第一谋士荀彧。
荀灌就是他的后人,是名副其实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。
可是,她偏偏不爱红妆爱戎装,自幼就爱习武练剑。十岁时,她就已经是当地的高手,连当过兵的男子都不是她的对手。
荀灌除了爱练武,也酷爱兵法,可以说她天生就是当兵的料。可惜她只是女子,要是没什么特殊情况出现,她很难通过建立军功来成为女将军。
可偏偏老天爷给了她这个机会,让她十三岁一战成名,也让她成为晋朝历史上唯一的女将军。那么这个机会是如何到来的呢?
接下来,我们就将从自幼习武的准备、一战成名的偶然和终嫁良人的结局,这三个过程详细讲述一代年轻女将军的传奇一生,看看女子是如何在古代的男权社会里出类拔萃的。
荀灌出生于晋惠帝太安二年,晋惠帝太安二年对于很多人来说,这注定是一个既不太平也不安稳的年份。
荀灌从一出生开始,就注定了与行军打仗脱不开关系,这是因为父亲荀崧官至中护军,长年征战在外。
打荀灌记事起,她就是长期跟在父亲身边。可以说荀灌在军营待的时间,比在家待得都久。
在军营环境的耳濡目染之下,荀灌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,不喜欢诗词歌赋,更不喜欢针织女工。
由于从小就开始习武,因此荀灌养成比男孩都还彪悍的性格。几个哥哥每每与她比试切磋,都被她打得跪地求饶。
荀灌在家中排行是最小的,自然父母也十分宠溺她,见她只喜欢练武,便为她请来当地最好的拳师,来教她武艺。
荀灌在十岁,就能骑马射箭,而且达到了百步穿杨的地步,一身武艺更是了不得,尤其是一杆银枪,耍得是出神入化。
在校武场和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比试时,荀灌都能和他们打得有来有回。
其他将领看得都啧啧称奇,纷纷赞扬:“你们荀家恐怕是出一名女将军了。”
父亲荀崧听后,脸色也是挂着十分得意的笑容。
此时,是晋怀帝建兴元年,八王之乱刚刚结束不久,就开始了五胡乱华,中原大地一片大乱,各地的起义者络绎不绝。
北方是一片乱局,晋怀帝也在平阳遇害,晋愍帝在长安继位。北方胡人部队大举南下了,长安岌岌可危,此时荀灌早已随着父亲来到了南方,新任的皇帝派父亲移镇南方是稳定来南方局势,好为自己南撤的打算。
没想到在建兴四年长安就失守,西晋就灭亡了,皇帝成了傀儡。建兴五年,宗室司马睿在建康自封晋王,改元建武,相当于建立了新朝廷。
同年三月,春耕刚过,晋王司马睿就加封父亲荀崧为平南将军,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,镇守宛城,不久改封曲陵公。西晋已经灭亡,东晋还在初创阶段,司马睿就开始封赏各方将领,父亲荀崧自然明白这是司马睿在拉拢自己。
投靠司马睿,对于父亲荀崧既是危机也是转机。
父亲荀崧出生名门望族颍川荀氏,十分看着家族利益,面对新朝廷递过来的橄榄枝,父亲并没有很痛快就答应。
因为很大问题摆在父亲荀崧面前,虽然名义自己管辖荆州,可是荆州几个郡的太守都是先帝司马邺任命的,虽然此时长安被攻破了,可是皇帝还活着,这时长安的朝廷还名义存在着。
也就是说父亲荀崧对荆州并没有实际的掌控权。
作为建康新朝廷的晋王王司马睿自然明白如今的荆州,还不在自己掌控范围内了,为了稳定南方,必然是要派兵来夺取荆州的。
父亲荀崧作为荆州名义上一的把手,要是自己的郡守站在一起,那就是与司马睿作对,要是帮身处建康的司马睿,对自己手下郡守自己就是叛徒,首先几乎遭受到攻击。
父亲荀崧想来想去,都没想出两全之计,在建康的司马睿可是等不及了,立刻就动手了。
很快,司马睿派陶侃、周访、王敦等人为将,从各路出发来夺取荆州。
此时驻守在襄阳的是荆州刺史第五猗,是先帝司马邺任命的荆州一把手,面对在建康建立的新朝廷,第五猗是打心底瞧不起,心想先帝遇难,今上蒙尘,作为臣子的司马睿不去救驾,反而来抢地盘,真是无耻小人。
此时竟陵太守杜曾也在陶侃等人的部队合击下,不得不舍弃自己治所,北撤到顺阳郡。
面对如今十分明朗局势,父亲荀崧只好十分明确表示要站队司马睿的建康新朝廷。
对于手下竟陵太守杜曾和荆州刺史第五猗遭受的攻击,父亲荀崧并没有派兵救援。
气得杜曾和第五猗等人是咬牙切齿,纷纷心想:好你个乱臣贼子,对于先帝恩情都能弃之不顾,如今这么快就投靠新主了,我们是没有能力收拾王敦、陶侃等人,但是收拾你荀崧还是绰绰有余的。
没有多久,杜曾就让自己的侄子娶了第五猗的女儿为妻,这样他们就成为姻亲,也就形成了比较牢固的同盟。
在杜曾和第五猗联盟之后,过了一个月,杜曾奉荆州刺史第五猗之命,移镇南阳郡。
杜曾率领两千多人马来到南阳郡治所宛城,杜曾心想自己看在昔日同僚分上,想和荀崧体面交接,没想到遭到荀崧的严词拒绝,而且荀崧还闭城不出。
气得杜曾心想好你荀崧,杜某想给你体面,没想到你不要,那就杜某不顾往日情分了。“来人,下令攻城,”传令兵很快将命令传达了下去,杜曾的两千多兵马立刻对宛城四门发动攻击,宛城守兵虽然不到一千,杜曾一连几日,也没把城池拿下。
双方此时都陷入对峙阶段,虽然父亲荀崧守城的一方,但是并不具有优势,因为杜曾是有备而来的。
而此时的宛城,正好是青黄不接之时。城中粮食存量本就不多,难以长期坚守,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了。
父亲荀崧马上召集宛城官吏,齐聚大堂,共同商讨退敌之计。现在最大问题是粮草不济,想到这里,父亲荀崧愁眉不展地坐着,向属官问道:“城中粮食还够吃几日?”
属官如实答道:“勉强能撑一月”
听到只能吃一个月,堂下官吏们都显得人心惶惶,纷纷交头接耳,看看能不能商量出什么好的对策。最终是什么也没有商量出来,只剩下众人面面相觑,却不知如何是好。
父亲荀崧沉思一会儿道:“诸位,我们不能在此坐以待毙,唯今之计,只能向襄城太守石览求援,谁人愿意前往?”
此话一出,刚开始还在吵杂的正堂,霎时间静了下来,堂下官吏们都是你看我看,都不敢作声。
父亲荀崧看着堂下这群沉默不语的官吏,竟然没有一个人敢主动请缨的,心生不免火气,可是面色还是保持如此,心中却暗骂道:“真是一群酒囊饭袋,平时邀功时,比谁都积极,如今要挺身而出了,都成了缩头乌龟。”
父亲荀崧只能哀叹一声:“也罢,你们都不愿意去,那就我去吧。”说完起身就要走,急得众人围了上去你一言,我一语地劝阻。
“我去”,只听众人身后突然传来一阵清脆的女音,宛若莺啼,惊得众人纷纷回头看去,刚才喧闹的正堂,又安静了下来。
此时只见堂外进来一小女子,身上的甲胄,还泛着一缕黄灿灿的阳光。
在朦胧的落日余光映照下,一个看似十三四岁的少女的弱小身影,瞬间高大起来。
要问此人是谁,她自然是荀灌,一个十岁就武艺冠绝无双的少女。当时她在堂外伫立良久,面对父亲无人敢于出战的窘境,荀灌内心激动不已,因为荀灌知道自己这么多年习武生涯,终于要有用武之地了。
在面对父亲无人可用的窘境时,荀灌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,迈着轻盈小步,走到父亲荀崧面前走去。
父亲荀崧刚从“我愿去”的惊喜中缓过神来,就发现是女儿荀灌站在了自己面前。
父亲荀崧这才明白是女儿请缨了,这弄得父亲荀崧有些惊慌了。荀灌在父亲面前行完礼,随即劝诫道:“爹,您刚才的行为有些鲁莽了,作为一军主帅,宛城要是没有爹来镇守,那岂不乱套了。”
众人附和道:“小姐说得是啊……”
荀灌又接着说道:“爹,如果您贸然离去,城中军心必定大乱,一旦叛军攻城,城中无人指挥,城池定不能保,为了大局,还是让女儿前去吧。”
父亲荀崧听后,觉得女儿说得对,可是心中又不免生出疑虑,女儿如此年幼,能够担此重任嘛!万一有个闪失,为父于心何安啊!
面对女儿的提议,父亲荀崧很委婉地拒绝道:“灌儿能有这份心,为父很高兴,只是如今敌众我寡,叛军又是严防死守的,一员悍将突围尚且不易,何况你还是一介小女子?”
荀灌有些着急道:“爹,宛城如今危在旦夕,一旦城破,城中数万百姓难免就会遭殃。荀灌虽是女子,但要论武艺,绝不逊色于任何男子。
如果这次能冲出重围,请来援兵,宛城可保,百姓可以得救,也能证明女子不弱于男子。
如若不能突围,顶多不过一死,荀灌有什么好惧怕的?只不过辜负了爹十几年养育之恩,不能在爹膝下尽孝了。”
一番动情之语,说得在场官吏无不为之动容,而父亲荀崧还是不为所动,只是摸着胡须,哀思良久。
荀灌见父亲还是不肯,随性在跪在恳切道:“爹,如今生死存亡之际,怎能顾小私而忘大义,让女儿试一试还有一线生机,如他日城破,爹还能保女儿周全吗?”
听到女儿这就话,立刻让父亲荀崧领悟到女儿说的啊!此时不放手一搏,还要更待何时。父亲立刻将荀灌扶起,“灌儿,你说得对,刚才是爹糊涂了,只是此去凶险,一定要小心,再小心。”
面对父亲的唠叨,荀灌很懂事地答道:“女儿知道了。”
连夜,父亲荀崧为女儿精心挑选了十几个士卒。到了三更鼓响,荀灌和士卒已经伫立在东墙之上,荀灌束住头巾,缚紧腰肢,身穿玄铁铠甲,脚蹬一双蛮靴,佩着三尺玄铁宝剑,携着两把绣月弯刀,十足一个女将军模样。父亲荀崧为女儿送行,一再叮嘱道:“一路小心”。
荀灌有些不耐烦答道:“好了,灌儿知道了,爹就不用过分担心了。”
趁着夜色掩护,荀灌快速带领着几十名士卒,顺着绳索迅速下了城墙。偷偷穿过杜曾士兵们的营帐。
不料,还是被杜曾望风的哨兵发现,荀灌带领着几十名勇士一路奔逃,杜曾士兵在后面是一路追杀。
荀灌等人边打,边撤。手下士卒为了掩护荀灌成功逃离追杀,便决定开始分头行动,以此来引开追兵,最后他们全部死于追兵刀下。
由于此时只剩下了荀灌一下,虽然追兵已经被引开了,但是荀灌还是谨小慎微地便躲,便藏,然后一路逃到了鲁阳的山路上。
当荀灌彻底摆脱追兵后,那是日夜兼程,终于在第三日午后,赶到了襄城。凭借着父亲给的令牌,荀灌才如愿见太守石览。
荀灌没有时间废话,立刻将父亲的书信给他,还说明来由。
太守石览见荀崧的女儿荀灌,虽然是一女流,却能甘愿以身犯险,突出重围,长途跋涉来到此地,不由得心生敬佩。
石览快速浏览完书信后,就对荀灌说道:“本太守,可以派五百骑前往去救援你父亲。但是杜曾此人骁勇善战,我部五百人只能解你父亲的燃眉之急,要想完全打退杜曾,必须再找其他外援。”
坐在一旁休息的荀灌,立马站了起来,着急地问道:“伯父,可知还有何人可以救援我父亲。”
石览略一思忖,就想到一人:“晋王不是想要拿下荆州吗?刚好他派出的大将寻阳太守周访,离你父亲宛城不远,如果他能够出兵,定能解救宛城之围!”
如果现在回去取信,那太不现实,荀灌一挑眉毛,计上心来,对着石览道:“伯父,我要写封信给周太守,请他发兵救宛城。”
石览一听就明白荀灌这是要冒用她爹名号,来给周访写这封书信,以此请他发兵援救,因为这样才显得名正言顺。
荀灌把信写好后,给石览阅览一番,石览看后,大为赞叹:“动情动理,妙哉!”随即选派干练的人快马加鞭地给周访送去。
荀灌在信是这样写道:“周太守,小子荀崧拜上,太守率王师以讨不臣,由于荀崧心向晋王,而遭到叛臣以不义之师来攻伐我等。如今叛军已围困宛城,宛城若是失守,不仅叛军得势,而晋王则会失一臂膀,将军失一内助。
小子为将军思虑再三,宛城将军不得不救,宛城在,则叛军不敢肆意出击,宛城不在,叛军则必将倾巢而进犯四邻。
而太守所在寻阳,必然首当其冲,到时太守灭顶之日不远矣。如太守肯发义兵援救小子宛城,小子荀崧愿与太守结为兄弟,让小女下嫁于太守子侄,从此大家同为姻亲,同甘共苦。”
周访出身寒门,原本与世家大族荀崧,可能永远不会有交集。但是危难之际,这样的人物竟然用如此谦卑语气,来求我周访前去救援,不仅愿意与自己结为兄弟,还愿意和周家结为姻亲,这样丰富的条件如何能让周访不动心了。
周访看罢信后,毫不迟疑派遣长子周抚率领精兵三千,会同荀灌率领的石览手下五百骑,一起火速赶往宛城,解救荀崧的困局。
在大帐中,杜曾听到斥候来报,知道了石览、周抚两支援军已经前来。杜曾十分不敢地下令撤军。
在城头望风的士兵前来禀报,说城外敌军已经开始撤退了,荀崧立刻察觉援军来了,堂下众人知道救兵来了,皆欢声四起。
荀崧让堂下众人安静下来,然后下达自己军令:“众人听令,点起各部兵马,出城迎敌。”
周抚和荀灌在驰援途中,荀灌提议道:“杜曾见援兵将至,必然会撤兵,如果我们能在他撤退的必经之路上,设下埋伏,定然能打他个措手不及。”周抚听后,拍手叫道:“妙哉!”
杜曾为了防止被埋伏,特意选择僻静小路撤退,走着走着就感觉不对劲了。两旁的树林中静得可怕,杜曾大觉不好,立刻想调头回撤。
就在杜曾拉动马缰绳之时,树林两旁就杀出两队人马,来人正是周抚和荀灌,杜曾毫不犹豫就下令还击。此时杜曾不仅人数不占优势,而且军队攻城日久,都已经人疲马乏,在周抚和荀灌围攻下,渐渐出现败势。
杜曾见大事不好,立刻下令突围。荀灌见杜曾要突围,立刻带领数十人去围攻他。杜曾也确实骁勇,和荀灌大战数十合不分上下。
杜曾见自己被一个小女娃娃给缠住了,心中既是焦急又是恼怒。
此时只听一声浑厚有力的嗓音,“灌儿,为父来助你,”这一声让荀灌愣住了。就在荀灌分神刹那,杜曾一枪刺出,还好荀灌躲闪及时,没有被他刺中,就在荀灌躲闪之际,杜曾一提马缰绳,纵马跃出包围圈。
同时把挡在面前的荀崧,也就几枪的功夫,就把荀崧逼到一旁,然后带领几名士兵逃出了重围。
荀灌纵马上前,来到父亲面前,脸色十分不好看地埋怨道:“要爹你出来打岔,女儿早把他刺于马下了。”
面对女儿的责难,荀崧只能苦笑着赔礼道歉。荀灌也没有与父亲计较,于是和父亲一同返回战场,把杜曾留下的残兵,愿意投降的就收编了,负隅顽抗的就诛杀了。
荀灌不仅带回救兵,解除了宛城之围,还在城外伏击了杜曾,杀得杜曾大败而归。
荀灌真可谓是一战成名,可是荀灌成名也有些偶然,那就是当时要不是父亲无人可用,自己也就没有挺身而出的机会,要不是几十名勇士舍身救自己,自己可能很难逃到襄城,更别说找来救兵。
荀灌的成名也是必然,要不是她足智多谋,就不可能让周访发兵救援,也不可能在解除宛城之后,还能大败杜曾的部队。
取得宛城大胜,作为宛城守将荀崧,自然不得不盛情款待周抚等人,以此感谢他们的援救。
荀崧令人在府中大摆筵席,招待周抚等诸位将军。
宴席中,周抚谈及荀灌为救宛城所做之事,真是赞不绝口。喝到半酣之时,周抚十分真诚对荀崧道:“荀伯父,灌儿真是将门虎女,有勇有谋,实在令小侄佩服,小侄有个不情之请,不知当讲不当讲。”
荀崧见周抚欲言又止的样子,便鼓励道:“周贤侄,你对荀某有救命之恩,但有所求,荀某必当应允。”
周抚见荀崧都这样说了,便直言道:“小侄对灌儿,一见倾心,小侄想娶灌儿为妻,望伯父成全。”
荀崧诧异了,没想到周抚说的是这件事情,荀崧思忖一会儿,只好说道:“荀某,知道周贤侄对灌儿是真心的,可是荀某这个女儿,从小就把她惯坏了,无论什么事情都是她自己拿主意,此事荀某还要问问她的看法。”
周抚见有戏,立刻点头应允。席散后,荀崧安排周抚在客房歇下,自己则去询问女儿的意见。荀灌听到父亲是为自己婚事而来,便把自己假借父亲写信的事告诉了父亲,其中就提到周访救援条件之一,就是把自己下嫁到周家。
荀崧听后是五味杂陈的,没想到女儿为自己个父亲牺牲这么大,既然事已至此,荀崧只好问女儿愿不愿意嫁给周抚,荀灌有些脸泛红晕说出两个字“愿意。”
荀崧从没见过女儿如此小女儿的姿态,明白女儿心意后。等到战事平定后,荀崧就立刻登门向周家提亲,周访见荀崧是亲自前来,也立刻出门相迎,两人有说有笑的,就像一对亲兄弟。
没过多久荀灌就和周抚完婚了,由于两个都是当时武学的奇才,他们的结合,因此也传为了一段佳话。
而荀灌的余生是在幸福中度过的。
纵观荀灌一生,她从小开始学武,到少时武功大成,再到十三岁一战成名,还遇到了自己良人,可以荀灌一生是十分幸福的。
她一生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无论是习武,还是为救父亲挺身而出,她命运完全自己掌握着,真是妥妥的人生赢家。
那大家觉得荀灌如此度过一生感觉怎么样呢?
标签: